原创 安徽“00”后小伙捐献造血干细胞为生命新澳历史查询结果“接力续航”
中新网合肥1月9日电(刘鸿鹤)“躺时间长了,身体有点累,但想到这些造血干细胞能给一个家庭带去生活的希望,一切都值得。”1月9日10时50分,历时两个半小时,“00”后小伙张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127毫升。
2000年2月,张超出生于安徽六安,如今在一家央企担任机电技术员。2018年,刚刚过了18岁生日的他,参加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并成为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资料库的志愿者。
“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想着先入库,万一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呢。”张超说:“和我一起入库的同学在两年前已经成功配型并完成了捐献,我心里还挺期待的。”
2024年8月,张超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次配型成功。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张超便决定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以挽救这个年幼的生命。“当妈妈得知我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她内心是挺挣扎的,一个是至亲,一个是年幼的生命。”张超说:“后来我向她详细介绍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以及意义,她也非常支持我了。”
在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后,张超积极配合六安市红十字会的各项工作。经过血样采集,他与患者获得高分辨配型,具备最佳捐献条件。
1月9日6时许,张超进行了捐献前的最后一次抽血化验。8时20分,造血干细胞捐献正式开始。整个过程张超都微笑着与医护人员、家人交谈。
据六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李琛介绍,近年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人数在逐年增加,为更多需要治疗的患者带去了生命的希望。同时,李琛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公益事业中来。(完)
作为宣讲员,最重要是做到三个“立”。第一是“立”足党的二十大报告,当好报告的“翻译官”,不让生硬的文字阻碍百姓对政策的理解,不让生硬的描述阻碍百姓对生活变化的感触,讲清楚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第二个“立”是立足本职工作,将本职工作与民生结合起来,讲好自己的故事;第三个“立”是立足本土故事,茶山有丰厚的人文资源,可以立足家门口的人和事讲好茶山故事,寻求茶山人的共鸣。
相比以往,少数民族加分(5分)项目取消,侨眷、港澳同胞及其眷属考生加分分值由10 分调减为5分。(根据我省2021年9月发布的《河南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又河南省进一步调整和规范高考加分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1.2024年起,取消少数民族加分项目。2021年至2023年,少数民族考生仍具有加分资格,加分分值为5分。2。从2024年起,“侨眷、港澳同胞及其眷属考生”加分分值调减为5分;从2027年起,取消此类考生加分项目。2021年至2023年,此类考生的加分分值不变,为10分。”)
1987年9月至1994年6月,郭宁宁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1997年3月至2003年6月,她在清华大学数量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