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光明时评】激发千行百业走技能澳门资料大全正版资料2023年报国之路
【光明时评】
作者:马小强(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进一步激活各类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促进职工增技、技能增收、企业增效。
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基础力量。近年来,我国技能人才发展成绩显著,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建设技工院校超过2500所,平均每年为生产服务一线输送近百万名技能人才。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占就业人员总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占技能人才比例约30%。创新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是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企业要发展,人是第一位的。当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企业技能人才队伍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技能人才已成为推动企业创新、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蛟龙”深潜,每一项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背后,“大国工匠”都是支持制造企业由大变强的厚实脊梁。放眼各行各业,技能人才队伍的深厚潜力也在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为产教融合、技能强企提供了有力政策牵引。本次发布的《意见》进一步从多方面支持企业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下一步,应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瞄准我国技能人才长期数量不足,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扎实推进政策落地。
以实招硬招激发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企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可以依托产业链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为主体,打造产业、教学、评价衔接融通的技能生态链。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和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鼓励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例如,在浙江杭州市萧山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开展,该计划以“产才教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方式,培养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一批敢于创新、刻苦钻研的能工巧匠涌现了出来。
以创新举措支持企业技能人才人岗相适。当前,数字化浪潮加速演进,应支持企业围绕“智能+技能”“数字+技能”,培养适应产业变革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鼓励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的项目化培训模式,支持企业按需设立学徒岗位,对新招用职工、在岗职工和转岗职工进行学徒培养,“以老带新”树典型、助成长。
以务实政策促进技能人才主动提升技能。技能成才,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磨炼,这个过程既需要精神鼓舞,也需要物质激励。企业要强化以技能为导向的激励,可支持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指导企业将“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作为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引导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施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办法。支持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休假疗养、节日慰问和出国(境)培训交流等活动,增强企业技能人才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
以制度保障推动技能强企走深走实。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高效融合,应健全技能强企多元经费投入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发掘各地企业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大力推广实施;加强相关部门协调合作,放大政策协同效应。结合实际将企业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引进目录和城市直接落户范围,按规定落实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等政策,推动技能强企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时代呼唤技能报国。期待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把技能强企誊刻在千行百业,让技能人才多起来,中国企业强起来。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22日 02版)
据央视新闻,北京公安交管部门消息,11月1日起,邮政寄递、园林绿化、环卫等民生服务行业使用的合规电动三轮车将悬挂“京C”号牌上路行驶,从业驾驶人需考取正三轮摩托车驾驶证方可驾驶车辆,并需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违反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公安交管部门将依法予以处罚。
今年以来,新加坡领导人频繁访华。3月底,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对中国展开正式访问。5月中旬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访华。根据此前4月份新加坡第四代领导班子领军人物人选的公布,黄循财有望于不久的将来从李显龙手中接过总理一职。10月底,黄永宏出席北京香山论坛,并发表演讲。
9。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服装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纺织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棉纺织业,打造国家优质棉纱生产基地,提高纺织服装产业促进就业能力。利用现有对二甲苯(PX)产能,打造炼化纺产业链条。支持自贸试验区内纺织服装和电子产品组装、鞋帽皮具、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提升林果、葡萄酒、乳制品等特色产品加工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支持新疆承接东部地区出口导向型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链转移,通过整合中亚国家初级产品、欧洲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部件制造能力,打造亚欧大陆产业链合作的重要节点,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产业体系,提高就业吸纳能力。依托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加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力度,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