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辽宁2023澳门正版资料免费省两会观察:代表提出养老服务“金点子”为“银发族”解忧
中新网沈阳1月17日电 题:辽宁省两会观察:代表提出养老服务“金点子”为“银发族”解忧
作者 李晛
在辽宁省两会期间,养老服务话题再次成为代表们热议的焦点。辽宁省人大代表们纷纷在会上建言献策,提出养老服务“金点子”,打造“银发族”幸福密码。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根据《2023年度辽宁省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3年末,辽宁省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8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1.1%。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表明,全国31个省份中,已有19个省份进入中度或重度老龄化,其中辽宁省率先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应对“银发浪潮”,如何在养老服务供给中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辽宁省人大代表王蔚建言,应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利用现有资源兴建养老院、社区养老院和居家养老院,形成特级护理、高级护理、中级护理、初级护理的四级养老体系。针对不同自理能力的老年人进行“一人一策”一对一服务。
针对老年人办理银行服务慢、难等问题,他建议发挥辽宁省各市商业银行优势,在各社区设立无人自助服务,此区域全程监控,让社区志愿者或社区工作人员帮助老年人进行简单的转账或取现业务。各大商业银行要对老年人开设老年窗口,满足老年人业务需求等。
王蔚还建议充分利用大数据,建立网格化银龄数据库,精准定位老年人群,了解他们生活习惯,建立社区超市,打造精品社区食堂,满足个性化服务,做到收支平衡等。
辽宁省人大代表、沈阳市儿童医院眼科主任李毅男坦言,近年来,智慧养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辽宁省也一直将此类项目作为重点加一推进,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一定困难亟待解决。
李毅男表示,应进一步推动辽宁省智慧养老服务的普及和提升,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养老服务。例如依托已开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省内14所院校,对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居家养老护理人员等开展智慧养老系统、平台、用具使用等技能培训,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在职称和职业资格评价中将熟练使用智能养老设备、操作养老服务平台系统等与智慧养老相关的项目纳入评定标准,提升养老服务人员智慧养老服务能力等。
“通过对老年人群体的走访调研,我发现大多数老年人,仅能到附近公园或广场活动,生活娱乐较单一。究其原因主要为供老年人娱乐活动的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场所较少。”辽宁省人大代表鲁金花如是说。
为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鲁金花建议对区域内老龄人口分布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普查,分析各个区县老龄人口分布情况。对于老龄人口分布较为集中且缺少老年活动中心的区域,加大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工作的投入力度。社区紧密联系群众,积极组织并带领辖区内老年人参与丰富多次的老年活动。
此外,面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乡镇和村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代表们还关注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辽宁省人大代表扈利苹建议,拓展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功能,支持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根据需要设置失能或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加强护理型床位建设。推进乡镇(街道)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的软硬件建设。推进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等养老机构转型,建设成为具有协调指导、全日托养、日间照料、居家上门、服务转介等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撑;加强居家养老老年人关爱服务,支持医疗机构执业医师、乡村医生进行家庭巡诊,上门提供健康监测、慢性病管理、康复指导等服务。(完)
2。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合作水平。推动在风力发电等领域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持续推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布局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新疆实验室,优化提升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探索与中亚等周边国家在农业、能源、资源、环境、医药健康等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搭建集成研究、科技人才交流与培养合作平台。建立中国—中亚等区域创业创新创客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
她说,“我们需要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在战争中建立了这样的纽带,在和平时期,我们也应该利用这一纽带,来构筑我们共同的幸福家园。”
9。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服装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纺织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棉纺织业,打造国家优质棉纱生产基地,提高纺织服装产业促进就业能力。利用现有对二甲苯(PX)产能,打造炼化纺产业链条。支持自贸试验区内纺织服装和电子产品组装、鞋帽皮具、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提升林果、葡萄酒、乳制品等特色产品加工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支持新疆承接东部地区出口导向型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链转移,通过整合中亚国家初级产品、欧洲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部件制造能力,打造亚欧大陆产业链合作的重要节点,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产业体系,提高就业吸纳能力。依托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加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力度,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